查看原文
其他

我在“第三极”拍纪录片

青岛大学 2022-12-15



今年8月份,我收到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的短信,我的毕业作品纪录片《爱在第三极》成功入围原创影片单元推选,并将参与终评。距离影片摄制完成已过去整整一年,付出得到了回应,这是对我极大的肯定,我的心中十分欣喜。



这次入围获奖也成为了一个契机,将我拉回到了去年的西藏之行。去年7月,我从青岛出发,坐上了飞往拉萨的航班,与大多数乘客不同的是,我并不是来旅游的。西安经停,几个小时后,我们一行四人抵达了海拔3569米的贡嘎机场,也如愿见到了故事的主角,唐颖女士。
去年5月份左右,我与家中亲戚闲聊,得知唐颖的故事:义务援藏十年有余,至今仍在一线付出。当时我的内心就被深深触动了,从那时起,对于此行的憧憬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生根发芽。经过几次前采,我们得知唐颖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辞去了工作,走上了一条全职公益人的道路;2012年到2019年期间,她在藏区进行助学、义诊工作;到了2019年,她去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,成立康复科,进行医疗援藏及赞助支教工作;2021年到拉萨康城肿瘤医院工作,全心致力于医疗援藏。
在藏区多年,她结识了许多朋友、孩子、病人,与他们产生了十分深厚的感情。2021年7月份,唐颖医生计划返回阿里地区进行回访病人的工作,我们决定奔赴西藏对其进行记录拍摄。回忆起当时,作为影片的前期策划阶段,我们最初拟定的影片题目为《边巴卓嘎的一天》,“边巴卓嘎”是主人公的藏族名字,用一天作为本片的时间跨度,展现主人公的工作场景,表达影片主题,但去到当地之后,这种想法被推翻了。



提起青藏高原,雪山连绵、神秘莫测,远在边陲的藏区是人们神往已久的土地,但初次踏足的大多数人往往要经历重重考验……进藏有多种方式:火车、自驾、飞机,大多数人选择坐火车进藏,可以通过几天的车程逐渐适应攀升的海拔,以免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。我们摄制组因各方面原因选择了坐飞机进藏,虽然避免了部分麻烦,但严重的高反接踵而至。生理上的反应让我从对这方秘境的幻想中抽离出来,认识到此行并非易事,我开始聚焦于拍摄本身,与摄制组成员沟通交流。几天过后,好消息传来,我们征得了院方领导的拍摄许可,顺利开机了,其次我们也渐渐适应了环境,头疼、失眠等高反现象消失了,但第二重考验也逐渐显现出来。
随着拍摄的推进,我们遵循最初的方案,记录了大量唐医生现场工作的场景,用“一天”来表现,素材量虽大,但却不够丰富,似乎千篇一律,没有什么新意,人物也不够丰满。当时的我是有些挫败感的,觉得与最初拟定的想法偏差颇多,人也变的消极,拍摄陷入了困境……那几天的我常与同事在天台上拍摄空镜头,天台视野很好,远处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,山不高,却似与天空接壤,站在山顶便可触摸到云层。拉萨的蓝天白云,是肉眼可见的动人,用摄影机进行几十分钟的延时拍摄,画面中,云层在天空涌动,光影拂着山体掠过,常让人看着看着便入迷了,脑海中不禁闪过几个想法,生活在这里似乎也不错。



当然,浪漫写意的天台并不是逃避现实的港口,在一次摄制组的交流会上,大家的话语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导演这一角色的责任感。其实,大家长途跋涉来到这里,是作出了很多努力和牺牲的,若只是来此欣赏美景,不仅辜负了众人的付出和牺牲,更是违背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初心。我们经过商讨,决定摒弃原来的拍摄方案,把过几天的阿里回访作为影片的主线,用回访之路衬托出十年阿里路。虽然临时改稿,我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,但不破不立,我也及时调整状态,积极地与主人公和摄制组成员沟通事宜,交流想法,不再一股脑地机械记录,而是有所取舍,希望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。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,摄制组也做好了自驾前往阿里地区的准备,未知在等待着我们。
2021年7月16日,我们从拉萨教育城出发,驱车前往阿里地区,此行的终点是噶尔县狮泉河镇,总路程近1500公里,神秘莫测的藏地之行从此刻正式开始了。前面提到,唐医生曾在阿里地区开展义务援助工作10年有余,结识了很多当地人,是她的病人或是她的朋友,有些则是她帮助过的孩子,他们都与唐医生有着深厚的感情,有些孩子甚至亲切地称她为“爱心妈妈”。唐医生这次回访有两个目的,一是看望曾经的患者和孩子,二是随程进行医疗义诊工作,我自己也暗下决心,一定要调整好状态,做好记录!



中北线,是前往阿里地区的路线之一,我们途径拉孜县、昂仁县,于7月18日抵达了位于措勤县的曲洛乡小学,这里是我们拍摄的第一站。曲洛乡,海拔4700米,曲洛乡小学的校长扎西多杰安排好了我们的食宿,但不知是头痛的缘故还是第二天要进行拍摄的原因,我一夜无眠。第二天,也就是7月19日,我们来到了几十公里外的珠龙村,唐医生来看望曾经的病人。这位病人名叫强巴,是唐颖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时的病人,曾因瘫痪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,走路都需要人搀扶,经过唐医生的治疗,如今已完全康复。唐医生在与强巴简单交流完病情之后,便开始为其他村民看病,整个过程我印象很深,医生与患者之间似乎有一种信任和默契,让人为之动容。在之后的采访中,唐颖医生也特别提到了强巴这位病人,“虽然语言不通,但从她的眼神里我就读懂了很多。”
7月21日到7月24日这段时间,我们在噶尔县狮泉河镇随唐颖医生回访拍摄了几个病人,分别时收获的不仅有祝福的哈达,往往还有不舍的泪水。唐医生每次回想起过去的点滴都情难自禁,每一位受访者都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其中一位受访者次仁吉宗,从20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来,只为见唐医生一面,藏茶馆内短暂的重逢交谈,自家制作的风干牛肉,我们都成功记录了下来,经过这几天的拍摄,影片素材逐渐丰富了起来,为我增添了信心。



随着拍摄空间的转变,摄制组利用航拍进行无人区环境的拍摄,拍到了绝美的藏地风景,可以作为片中展现地理环境的重要一环;其次,主人公与不同人物接触时,在语言或肢体表达上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,人物形象更加立体;最后,一些感人至深的画面也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细节,对于影片整体节奏有很大帮助。就这样,来到西藏十多天之际,于拍摄任务而言,拍到了很多珍贵的画面;于自身而言,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,逐渐地融入了这片土地。

阿里十年,唐颖医生的全部身心都扑在了这里,由于长期严重缺氧,她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:心影肥大,重度贫血,血红蛋白只有62g/L,助学多年,许多当年资助过的孩子都考到了拉萨的中学,2021年初,她因身体原因,在朋友的介绍下调往拉萨工作。将阿里回访之行作为本片的主线,在某种意义上是她十年付出的一个缩影,我在后期剪辑时也按照这条主线,结合解说词和主人公采访,把内容不断丰富;其次,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及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,我也在影片结尾进行了主题升华。



距离西藏之行,已过去一年多,我也常因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回想起那段光景,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。此刻撰写这篇创作漫谈,用文字展现那段故事,让我又有了更深刻的人生感悟。作为一名青岛大学的学生,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的积淀,让我有了现在的成绩。西藏之行,祖国的壮美河山、校园外的新鲜视野,都带给我很多感动和思索,相信这些都会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,让我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……


▼往期精彩回顾▼



青大打卡地 | 香港回归纪念钟:记录光阴的故事


△2022山东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 | 快来为青大师生投票吧!


青大秋季穿搭来啦!各类时尚单品,你值得拥有!




青岛大学

—QU_1909—


来源 / 青岛大学报 魏秉扬

编辑 / 仲翔宇

审校 / 赵心书 王晶 郑雨欣

责编 / 魏喆吉 王沛然


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

新浪微博:@青岛大学

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